我们看到的梦幻舞台是这样设计出来的:舞台设计师乐梦园
如果你看过《狮子王》、《摩门经》等舞台剧,相信你会留意到它们的舞台布景。在这次采访中,舞台设计师乐梦园用很多美丽的故事与设计与我们分享了舞台设计的过程、团队沟通合作、抽象概念的视觉表达等等——原来我们看到的梦幻舞台是这样设计出来的,而且其中有很多和用户体验相通的地方。
梦园从建筑转行舞台设计,通过布景、转场和整个剧场体验的设计让观众走进一部戏的世界,甚至创造更深远的社会意义。开云中国她对艺术的执着和美轮美奂的创造给了我们很多激励和灵思,这大概就是设计师梦想中的职业了吧!
UX Coffee:给大家讲一讲你设计的舞台、简单介绍一下舞台设计的概念吧!
乐梦园:可以举个例子帮大家比较形象地了解舞台设计。我做过一部基于古希腊神话改编的现代剧,叫做Iphigenia and Other Daughters。在这部剧里,我用一块降落伞布和灯光配合变了个「魔法」,使得转场就像演出的一部分。
这部剧由三个古希腊神话故事组成,它的文学性很强,三个故事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使得每个场景都很不一样,加大了转场的难度。而且当时在一个转场本身就很困难的圆形剧场,如果按照常规做法利用旁边四个通往出口的坡道,整个转场就会变得非常不堪。
在第一个故事里,希腊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发动特洛伊战争,海神要求阿伽门农把自己的大女儿 Iphigenia 献给他,才肯改变风向让他们到达特洛伊,阿伽门农就找借口骗她来到海边。我当时的设计是在整个地上铺了一个降落伞,它在灯光下看起来就像是干涸龟裂的土地,Iphigenia 就在中间。
突然降落伞下面起了风,配合着灯光效果,它就像海浪一样起伏。降落伞升起在半空中的时候,Iphigenia 突然消失了。其实,我在降落伞的中间切了个洞,当海浪一起一伏的时候,演员从中间的洞偷偷走进了舞台下面掏空的储藏室(trap room),同时降落伞也被吸进了那个洞里,随之就进入了第二个故事的场景——被诅咒的阿伽门农的家。
所以,转场就是表演的一部分,它也表达了这部剧的一个 Metaphor(戏剧专有概念,近似于「隐喻」)—— 第二个故事的成立是在于第一个故事中 Iphigenia 被海浪吞噬,这个被诅咒的家才会展现出来。
乐梦园:对于怎样表现 Iphigenia 被海水吞没的那个瞬间,导演一直向我要求一个「魔法」,我就在想怎样用简单的舞台效果来实现这个魔法。我当时就在剧场里到处找材料,正好发现了一个很破的降落伞布,试了以后效果很不错。后来才去绘制了新的降落伞布,让它更能在灯光下实现从一个干涸的环境变成一个你能感受到湿润的水和风的环境。
和灯光设计师的沟通和尝试很重要。当时我在试降落伞的时候就叫着他一起去了。那个空间的灯光比一般剧场离地板更近,颜色看起来更暖一些,所以灯光师特地跟我讲,你应该要一个更加绿一些的颜色,她提了很多非常有用的关于颜色的意见。包括做另一部剧Twelve Ophelias时,我们在灯光实验室里用各种不同的 lighting gel(一种透明的胶状物,能够实现灯光颜色转换)来尝试,当时试了大概不下 40 种布,发现只有一两种能够实现我们想要的绿色。
所以剧场的设计主要包括舞台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音响设计和多媒体设计。我们的任务主要是支撑起一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在故事中成立。世界可大可小,小到一个具体的景,大到对整部戏抽象的纲要性理解与转译。一个优秀的舞台设计师理应具备戏剧构作的能力,通过视觉来解剖与深度诠释戏里的故事,以便观众更清晰地理解导演和编剧想要表达的意图。
乐梦园:拿不久前的作品Twelve Ophelias来举例吧。奥菲利娅(Ophelia)是《哈姆雷特》的女主角,她因为哈姆雷特而丧失理智,最后坠入水里淹死。在男权社会中,哈姆雷特的故事没有奥菲利娅也能成立,而奥菲利娅的故事没有哈姆雷特就是一片空白。我们在努力挖掘奥菲利娅背后的故事,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诠释。
当时我在想,怎样去构造这个世界,让这个哈姆雷特世界的平行世界成立。我和导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查找历史上大家如何去理解奥菲利娅这个人物。19 世纪艺术家 Sir John Millais 画过一幅奥菲利娅的油画,从那以后,这个形象就在画中和摄影中被无数次复制。我就想,可以让观众走进剧场的时候看到被刻板定性的形象,最后让奥菲利娅打破人们的刻板印象。
所以我把当时所在的圆形剧场改成了半浸没式的,观众等待入场的环形大厅被我改造成了一个围绕艺术家眼中的奥菲利娅的主题展览。大家在进剧场前会看到很多奥菲利娅在油画、摄影、时尚杂志上的广泛演绎,而当他们通过唯一一扇门进入剧场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画框里身着白色长裙的奥菲利娅躺在水中的形象。这部剧的最后一幕是奥菲利娅脱光衣服从画框里走出来,用很女权的方式为奥菲利娅正了名。
至于怎样把世界呈现在舞台上,我每次和不同导演的合作方式都不太一样。这个导演很喜欢看到立体的空间,所以我们没有做 Storyboard,而先是搭了模型。一开始我们想要整个剧场浸没在水里,因为一些技术问题,加上很多演员的走位都是围绕着水来的,导演觉得没办法把抽象的水和现实的水结合在一起,这个 Metaphor 无法表达。所以最后我们放弃了这个想法,而是用一块六十码的半透明布来代替水,还拆了剧场中30多个座位,重新装置了一下才变成了最后的样子。
乐梦园:做模型花的时间很难估计,首先是剧场本身,黑盒子剧场会快一些,而像Twelve Ophelias里的圆形剧场会有更多几何形的模型要做,所以当时剧场的模型是做了一阵的。而实际上抽象舞台的模型,导演经常会来我的工作桌边直接和我讨论,我们有时候边聊边搭模型,可以很快地搭完。
UX Coffee:我们作为 UX 设计师也会做一些原型,跟产品经理和工程师解释设计,给不同人去 critique。你们也会有类似的评价和迭代的过程吗?
乐梦园:我们最开始要展示一个完整的设计概念,从那以后设计导向是不会变的,改变大都是为了平衡预算,包括金钱、人力、时间、安全性参数和可行性。经常会有导演在第一次评审之后有了新的想法,那也是我们会去修改的原因。我们创造的过程主要是从视觉上转译导演对这个剧的文学性理解并去完善它。我也会听取很多专业人士的意见,但故事叙说的大走向是不会改变的。
设计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来评估我的这套设计大概需要花多少钱。我从来没有见过不超支的设计,所以一般都要列一个优先级表,根据优先次序来决定最后需要舍掉什么、如何优化设计。虽然每次都删掉了很多东西,但我觉得最后的设计和最开始的模型在概念上并没有很大的出入,有时甚至能去掉多余的部分,更直接地切入主题。
UX Coffee:做产品设计时,也经常因为各种限制要做一些舍弃。你怎样保证在列出优先级并有所舍弃后还能保持原汁原味的设计?
乐梦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 Metaphor,确保跟导演沟通好这个故事叙说中最重要的语汇到底是什么,什么能够让这个故事成立。修改超预算的方案有很多种方式,可以舍掉一些零件,也可以用创意的方式去降低复杂性。
有时候我觉得很简单的东西实际上会耗费很大,所以需要对工厂的能力有一个期许。比如Twelve Ophelias这部剧,我本来想用镜子铺满圆形舞台边缘的一圈,地上铺一些坠落的花瓣,整个空间就会呈现出镜像反射的感觉。但是后来我得知那里都是插头,有些凹凸不平,如果要实现我预想的效果,需要花大量的搭建的时间。当时我的想法是,它是否真的关乎我最后想要表达的这个概念。这个镜子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奥菲利娅怎么在相框中躺在水里的概念,所以一些小的细节即使被牺牲掉也无伤大雅。
乐梦园:我们会做非常完整的模型,提供详细的工程制图,包括平面图、剖面图、各种视角和场景转换,交付给工厂。每一个细节都必须仔细考虑才能让工厂把设计精确地建造出来。很多舞台设计师的模型和最后搭建出来的场景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甚至工厂把它实现出来的程序和搭建模型的过程都是一样的。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舞台设计师交付设计的时候有一个项目叫做 paint elevation,就是把地板按照比例尺画出来;有一次一个设计师在交付图纸上放了一杯咖啡,不小心留了个咖啡印,绘景师就把那个咖啡印在舞台的地板上也画出来了。
另外的交付对象就是导演和演员,我们一般在第一次排练的时候会跟演员做一个设计展示,告诉他们怎样转场、演员需要怎样参与,给他们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
乐梦园:它其实在第一步就出现了。我觉得整个舞台设计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读剧本,比如之前做过的那部基于古希腊故事的剧Iphigenia and Other Daughters,我大概看了二十多遍剧本,就是想摸透编剧背后的 Metaphor 到底是什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和导演沟通。我和不同的导演如果做同一部戏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这基于他们对剧本的理解以及我和他理解的 Metaphor 之间的交流。
UX Coffee:如果你们理解的不一样,你会妥协放弃自己的想法吗?你的设计过程主要反映的是导演和剧情的逻辑性还是你自己的艺术性?
乐梦园:我经常遇到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时候,但我其实很享受能够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这个时候我会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他们是怎么到达他们所理解的 Metaphor,从他们的角度去推演一遍。我必须说服我自己才能继续做下去,如果他们强加一个我不能说服自己的 Metaphor,我是不会去做的。
我觉得逻辑性和艺术性是一个平衡的状态,它绝对不可能是某一个人的理解,而是我和导演共同去理解这部剧,对它的展现有强烈共识的情况下才能做出来的,是一个相互升华的结果。导演都有不同性格、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我不介意大家想法不一样,只要能够交流就好了。如果是他在你都不知道这部剧想要表达什么的时候,就强制性地甩一些视觉上的想法,我是不太能接受的。
作为设计师,切忌的一点就是太过沉迷于美感,失去了对剧本主旨的把握。如果导演非常喜欢研究视觉,我应该反过来帮助他们强化所表达的意图方向。舞台设计师和导演的角色是经常互相融合的,有的时候我会做一部分他的工作,他来做一部分我的工作,我们的目标都是要保证这部剧在正确的航道上行驶。
UX Coffee:我们自己做设计有时候也会太纠结于美感, 但很多东西其实是高于美感的。对于舞台设计来说是 Metaphor,对于产品设计师来说就是商业价值、产品价值和用户价值。
UX Coffee:舞台设计是一个非常需要想象力的工作,你们除了需要研究相关的艺术体裁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式获得灵感吗?
乐梦园:我的导师教导过我,无论平时看到哪些引起灵思的艺术作品,都要记住那个艺术家本人以及作品的名字,于是我大脑里有了一个图书馆。具体到每部剧,获取灵感的过程都不太一样,如果是很写实的作品,这个方法就非常明显。比如我之前做过一部剧叫做Jitney,讲的是某一个特殊时代纽约的一个黑人区的士司机的故事。我当时把能找到的所有关于这个社区的摄影记录全部挖掘出来,把当时的建筑,人的生活方式全部琢磨透,因为我必须要确保我做出来的舞台能够说服大家相信这个世界的建构。
如果是抽象的剧,我一般会在看剧本的时候就有一些想法和导向,顺着这些去找灵感,可能是装置艺术家、油画家、动态视觉艺术家的作品,也有可能是大的主题比如女性主义。我喜欢把我看到的很多图像拼装成一些有意思的构图,对应不同场景用我想要的方式蒙太奇一下,从那开始找灵感。
乐梦园:专业领域的艺术家肯定会尽量关注,能看多少部话剧音乐剧电影我都会去看,去剖析设计师是怎么思考一部剧并把它做成最后的样子的。平时生活中,我觉得一切都可以是灵感,比如我早上起来看到阳光射进窗子里的角度,也会觉得挺有开云中国网站意思的。我很喜欢拍照,生活中的空间会给我很多想法,我也经常会去看装置艺术展览,冥冥之中它就会变成我的图书馆的一部分。所以我好像没有碰到过没有灵感的时候,有时是想法太多了。
乐梦园:是的,比如有一部剧《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它的舞台设计就用了很多灯光和投影的结合,主角是一个智商超高的数学天才,他在舞台上用粉笔画一些图形,它们就瞬间点亮了,然后一扇门突然就开了。也欢迎大家来看新版本的《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我当时助理设计过这部剧。它里面也用到了很多非常厉害的投影设计,仿佛你眼前的时空突然被打乱了。
UX Coffee: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我们不禁好奇,舞台设计需要考虑观众的反馈吗?
乐梦园:我们更像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虽然经常会写 theater review(对一部剧的评论,可以看到观众后期的反馈),但是我的理解是,作品在被创造出来的那一瞬间就不属于我了,观众的理解是在我的创作和他自身体验的化学反应之后产生的另外一种回馈,等于是二次创造。一般我只想让我的第一次创造以一个非常清晰的、基于整个团队对这个剧的理解做出来,而观众的反馈可能对我以后其他的剧更有帮助,一部剧的结束应该算是另一个开始吧。
乐梦园:我评价一部剧好坏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我喜不喜欢哈哈。当然如果说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去评价,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 Metaphor 是不是能够让观众理解,看一些 theater review 和跟观众交谈确实可以感受到。很多时候我很喜欢观众临时的即兴反应,在一些我们觉得应该不会有什么反应的时候,他们突然笑了,我就会觉得挺惊喜的。有很多观众的反应和剧的语言述说是有出入的,这些出入不一定不好,我也并不觉得观众哭就是一部剧成功的代表。
乐梦园:我觉得电影很大程度是对故事的解构吧,因为可以剪辑,而且镜头非常丰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个故事。而一个舞台剧的呈现是非常完整的,整个故事的呈现更挖情感层面,是更基于人本身的故事。尤其是那种很亲密的小剧场环境下,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关系是电影里不可替代的。
现在剧场的方向是更往浸没式发展,我在设计的时候会想观众在这个剧里是什么角色,浸没的体验会让你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一员。像Iphigenia and Other Daughters,我当时的设定是,观众就是那些古希腊的男人世界里注视着 Iphigenia 被海神吞噬的角色。之前做的一部音乐剧Pippin里,主演也是从观众席走向舞台最后回到观众席的。另外也经常会有演员和观众互动,让观众参与到戏剧当中。其实也是一个 Metaphor 的问题——观众里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这个人。
从观众踏入剧场的第一步开始,就是一个立体完整的体验。任何细节以及观众都是剧里的一部分,比如我们设计哈利波特舞台剧的时候,整个建筑物都被重新设计,包括所有的地毯,吊灯和扶手,剧中还有摄魂怪飘向观众这么一幕。
乐梦园:我特别喜欢灵感突然迸现的时候,特别是在前期研究过程中对剧本或者音乐的理解。比方说我最近在做的一个歌剧叫做《魂断威尼斯》,当时听到音乐的时候,我脑子里就已经有空间怎样展开、场景怎样转换的印象。突然产生音乐、视觉和文学上的一种通感、一种灵思,让我觉得特别美好。
乐梦园:我觉得这个工作需要的不只是作为设计师的能力,还必须要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难点就是既要处理精神世界和艺术设计上的灵感和创意,同时也要做一个非常商业性的人,懂得怎样去跟导演、工厂沟通。尤其是意见不合的时候,怎么用委婉又有说服力的方式去把想法有力的传递出来。
我觉得每做一部剧,我都在提高沟通技巧,是一个跟导师和同行不断学习切磋的过程。我有一位获过四次托尼奖(美国话剧和音乐剧的最高奖)最佳设计的老板,还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对任何人都以一种非常真诚、谦逊的方式沟通,设身处地的为每个人着想。也很感谢我的几个导师,他们真的是语言艺术的专家,能以幽默的方式去化解很难沟通的事情,用一种让人难以拒绝的婉转把自己的想法植入进去。关键是通过语言艺术建立导演和设计师之间的信任感。
UX Coffee:舞台设计中会有很多是你个人风格的东西,当你做了好多剧之后会觉得有重复感吗?
乐梦园: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舞台设计师可以有审美取向,而不应该有个人风格。确实有很多风格化的设计师,他们的作品我觉得你看几部可能会很震撼,但我会质疑他是把强烈的艺术风格加诸于每部剧。一部剧的风格应该从那部剧出发而不是从设计师本身出发。我特别反对重复自己,在努力让我的每部剧都不一样。
所谓审美取向也是可以从思维方式表现的。像《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这部如此商业化而且有电影版本珠玉在前的作品,仍然能看出非常 Christine Jones(舞台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完全能理解这是她才会做出来的剧。我能看到他是怎么去思考每个细节、场景的转换,而并不是用很平面的视觉效果传递出来的。
乐梦园:我其实没有很贪恋这些所谓的场景,如果我真的很迷恋一个永久存在的东西, 我会希望做一个建筑出来。但我觉得就是因为短暂,它才这么美好吧。
UX Coffee:你的背景是建筑,为什么转到舞台设计呢?学习舞台设计是怎样的体验?
乐梦园:我对空间特别感兴趣。 2011 年开始学建筑,它的很多思维方式是无可替代的经验。之后我觉得自己其实对文学戏剧非常感兴趣,也更想去跟比较创造性的东西结合起来。后来打听到有舞台设计这个专业,在加拿大交换的时候就上了舞台设计的课,觉得非常有意思,然后就直接来读舞台设计了。
我是在华盛顿大学读的 MFA 学位,专业是三年制,每年会收 1-2 个舞台设计师,以及同样数量的灯光设计师和服装设计师,几个设计师和导演共享一个 studio 一起来设计。我们第一年更偏重概念化的训练,比如其中一门课里我们每两三个星期就会做一部话剧的设计。也有很多技术课,包括建模型、服装史、灯光设计等等。第二年开始主要就是做一些实际的剧,话剧音乐剧都有。第三年的时候会选一部大的剧去做自己的毕业项目。
中间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大型项目,比如所有的演员、导演和设计师花一年的时间自己去创造一部剧。我当时被分到了一个收留无家可归女性的庇护所组,我们要先做义工去了解她们,根据对她们的理解自己剧本,创造这样一个故事。真正体验故事主角的生活特别有意思,我们也会在工作坊中根据导演提出的问题交流感受,剧本是就是在互相交流中构建出来的。最后我们还到她们的空间去表演过,这些无家可归的女性告诉我们,我们的剧给她们带来了希望。
乐梦园:我们学院很多人的背景都不是舞台设计,甚至有读政治哲学、新闻和 IT 的。首先你必须要对这个行业非常有热情,经常愿意去看戏,最好还是有一些实践经验。但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而不是技巧的成熟度,因为这些都可以后期训练。
研究生第一年的时候我们每两三个星期就做一部剧,是对快速思维很好的训练;后期跟导演合作的时候,经常是他提出一个概念就马上需要你回馈。另外我觉得可能真的要多读书、多想,真的深入挖掘剧本。就算是五十年前的作品也有很多让我觉得很震撼的地方,启发灵思的涌现。比如说有一个设计师叫 Josef Svoboda,他已经去世了,但是我今天去看他的作品仍然觉得很多想法非常大胆前卫。
乐梦园:我刚刚搬到纽约开始工作。之所以会选择纽约,是因为我觉得它是唯一一个把戏剧行业做的淋漓尽致又非常规范化的城市。我很享受做一些大的百老汇剧,能够真的去看不一样的设计师是怎么思考的,帮他们去构造不同的世界。同时也可以做一些自己的小剧,基本上还是一个半自由职业的状态。
乐梦园:我会尽可能地多去看展览、话剧、电影以及多去旅行,其实也是更好地跟周围的人沟通。很多时候对周围的世界、人和自然的理解其实是有助于我对剧场设计的理解的,任何能够丰富阅历的事情可能都是值得一试的吧。
可能有一种刻板印象是,艺术家是那种孤独的灵魂,总是与世界保持距离。我觉得思考的时候是自由的,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要能够换位去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其实戏剧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探索吧,像人类学家一样深入了解这个世界怎样的;戏剧也是可以影响生活的。
本期编辑:范宜嘉Clare、荆泓博、后方的厚Summer、yueranz、大儿童西歪、张挠挠
我们最近在微博、Twitter 和 Instagram 上都开通了账号,我们会在这些平台上发布节目的更新信息,平时也会分享一些和设计有关的资讯,我们在这些平台上的 id 都是 ux_coffee,希望你可以来关注我们~